思。翔。迹

这里是一个无拘束,无局限,能让思索尽情翱翔的天空,并为自己的思索留下痕迹。。。。

星期六, 一月 17, 2009

08年的足迹 (更新在文章末端)

对我而言,人活着就是要不断地创造。用行动,用双手去创出自己的阅历。2008年过了,在12月尾这些日子里,我都在不断地回顾自己在08年究竟干了些什么。于是便弄了个清单,用文字与图片来为自己过去的一年总结。

背包旅游-台湾,越南,寮国,柬埔寨

如同我上一篇文章的内容,与朋友们在台湾岛上环了一圈。返马的几个月后其实是有点懒得旅行。。。但最后经不起大小吴哥及越南风情的诱惑,还是提起了我的旧背包,用三个星期,游了印度支那一圈2009年,要去那里我还不清楚,一切随心情而定吧!

台湾

Indochina

年轻的心,就必须在辽阔的天与地之间任意地有挥洒着。。。

人物专访-刘轩

认识刘轩是因为看了他老爸的书,欣赏他是因为他是一位很勇于用自己的方式去创造及挑战生活的人。于是当我获知有机会到台湾去工业实习时, 脑袋里第一个跳出的念头是:哈哈,刘轩不是回了台湾吗?为什么不碰碰运气去找他做个专访?当时把这个念头告诉了身旁的几位朋友,其中有的很兴奋,除了祝我能排除万难与刘轩近距离学习,交流,还抛了一堆问题叫我向他请教;

有的则听了后冷冷一笑,留下一句“你以为你是谁哦?为什么他要见你?”

我这家伙很奇怪,大家眼中越是觉得不可能的任务,我越要尝试。结果,在精心收集资料及规划后,我成功地邀约了这位平时只能透过专栏的文字,或荧光幕上的影像才能向他学习的才子进行一席之谈。

那天的中午,在台北一间弥漫着咖啡香的咖啡厅里,我和嘉俊与刘轩聊的十分痛快。对刘轩而言,我们聊得话题很有意思,因为有一部份是他在台湾不曾被访问过的;对我而言,这访谈收益不浅。因为他的思维方式,态度与作风为我的脑袋带来了不少的激荡与刺激。

工程研究

认识我的朋友几乎100%都不会把整天往外跑,搞活动,对不感兴趣课文完全不鸟的我和工程研究联想在一块。若要我和 一个完全不感兴趣的工程专案呆上半小时,我也宁可你杀了我吧!

坦白说,刚开始时我也无法想象自己竟然会一个人呆在台科大的实验室里做研究到深夜凌晨。但后来正是因为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知道自己在为什么而做,为什么而奋斗,才会投入的格外起劲。

也许正是因为当初知道自己对不感兴趣的课程提不起劲,所以对自己的毕业专案(Final Year Project)选得特别挑剔。

今天,依然永远忘不了当时:

- 在选毕业论文一看到“Renewable Energy”这个名词就热血沸腾。

- 在排除万难后(因为很多人呈上计划书争着同一个题目)正式被“授权”做相关专案时,我疯狂地对电脑荧幕笑着。

- 在第一次用太阳能电池(Photovoltaic)启动机械马达的那一瞬间,我爱上了太阳能。。。

初期时,我总是与太阳能保持着“暧昧的关系”既是又陌生又熟悉。到了台湾科技大学“再生能源与数位应用实验室”后,我又与太阳能扯上了不解之缘。当时在被刘教授列出的专案难度挑战下,我周一到周五都呆在实验室内作研究(当然周末都去玩~)。

在实验室内的work hard & play hard

与实验室的朋友在无聊时大玩变装

三个月后,我完成了太阳能充电器(备有最大功力追踪功能)硬件与软件的原型。


Solar Battery Charger with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Function(MPPT)

但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我的C Language 很烂,连续debug了几天都解决不了几个问题而导致此充电器的一项加分型功能不能操作。

回到大马后,继续抱着对太阳能的热诚完成了最初我与涵镇都认为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Solar Powered Car Ventilation System。这个毕业专案在校园内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也让我们有机会参加大马区及亚太区的ICT比赛。

汗流浃背做系统测试的日子

终于

那夜,我们的指导老师Dr. Gobbi Ramasamy在凌晨睡梦中得知我们在亚太区胜出的消息后,反应很大很兴奋,好像他还在做梦似的。哈哈。。近来每当看回我们的合照时,我都会在那想:不知Dr. Gobbi 还记不记得站在他旁边的我就是那位当年在念电力电子学(Power Electronic)时,因为整天旷课而差点被他Bar(禁止考试)的学生呢?

08年,暂时为我的学术研究画上了休止符。然而,太阳能的热诚依旧在09年继续着。。。。。。

华文学会

一个我沉溺多年的活动圈子,年终于在08年,我最后一次以学生身份参与的会员大会中结束了。这个圈子为我的生活带来了数之不尽的影响。甲华与赛华,在理性的角度上,我很清楚两者实际上是个别独立运作的团体。但在情感上,这双华对我来说,都是同一间家。从最基层的工委会,股委会,营委会,筹委会,理事会,智囊团到高层的喝茶团,Clubbing团我都待过。在这几年内发生和经历的事真的是太多太多了。坦白说,对我而言这个圈子最有吸引力的地方不完全是文化传承,而是以下的几点:

1.着圈子里有很多奇异人士,百花齐放。身旁的每一位都是学习的对象。

2.是个需异中存同,及同中求异的空间。它是个使你脑袋疲劳轰炸,体力透支,然后又让你能寻找自我,及自我定位的好地方。

3. 具有自由中又带点局限的平台,能让你反抗,反思,挑战及创造任何东西。

很奇怪,至今有时还会想着要如何继续对它付出,回馈。也许是忘不了某个深夜在Ah Woon车上时,他的那一句:“不要忘记你的一部分是被学会培训出来的。”对它的情意结,也许只有同道中人才能领会。各位甲华与赛华人,Cheers~!


308大选


这届大选,我首次参与了助选活动,同时也是在触犯着《大专法令》之下,以大专生的身份参与。这行为没什么了不起,也没什么好害怕。因为全马有一小部分的大专生都做着同样的事。在新届赛华理事策划营时,我与大家分享此事。许多学弟妹都认为当时在拼着毕业论文的非常时刻,一般上没有人愿意/敢牺牲时间去做一些”犯法” 的事。另外跟多人关心的是,万一被抓怎么办?高教部长不是以在媒体上放话说一旦发觉有人违规将依法执行吗?(详情请查《大专法令》第15(1))

对此事我做了三项见解。

1.每一项法令,合不合理,我们必须自己为它下个注解。对我而言,我更重视道德法。只要在不偷,不抢,不伤害及侵犯他人的原则下的任何行为都是合法的。做人无需为太多社会所谓的“价值,眼光和规矩”搞得自己做什么事都束手束脚的。

2.上一段看来挺潇洒的,但在做这决定时,请别忘记世上的任何决定都跟着后果及责任这两项事物。任何的决定都必须有心理准备去应付后果及负上责任。

3. 最终参不参与助选还不完全是重点。重点是在为这议题作决定思辩的过程。在被恶法约束的时代背景下,你又看到了什么?所谓的规矩,就一定是对的吗?你会选择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还是去突破约束?

然而,我从没后悔那段时间因为上槟城而牺牲了少少赶毕业论文的时间。因为我见识了不少,大马的政坛让我看到了平时难以想象的事物。但却有些遗憾,因为亲身下海助选的天数太少了。因为助选,实在太快乐了~~哈哈。。

蓝天白云@槟岛



今天大家都离开了MMU,伟江,治维和泽豪的照片终于可以安全地上传了~


注:竞选期的某一天,一位朋友打给我问我要不要做PartTime. 为马华派传单,计票,一天就最少可获得RM50。听说有不少学院生都乘机赚一笔。我心想,这种只许官兵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歪规矩,我们为何要向它妥协?

为职场生涯做规划及决定

在毕业前的一年,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未来该从事哪一行。研究NLP?做销售工程师?去应征电台DJ?去卡耐基训练中心工作?重读自己的第一志愿——建筑设计?还是做会老本行——电机工程师?在这个多元化的21世纪底下,我们可以从事的职业太多了。正是因为由于方向太多,选择太自由而使许多人容易失去方向。

我对工作的信念是,做自己有兴趣的职业,那你永远都不觉得自己在工作。但问题是,要如何把兴趣与工作结合?这可是非常不容易的事。由于我得兴趣挺广的,而且在过去几年我也不断地发展自己不同的兴趣,于是在归类自己的兴趣与专长时,我也不断地留意世界的趋势。几年前从事过传销生意,在那段接受生意训练的日子,我看到了自工业革命引发了第一波财富革命以来,之后每一波的财富革命都打造了许多企业王国。而抢占先机的企业家与投资家都累积了富可敌国的财富。翻开名单一看,里头就列着比尔盖兹和巴菲特等人。总结一句,懂得洞察世界趋势及掌握趋势优势的人,就不会被全球化淘汰及拥有财富。

那也许你会问,今天的趋势是什么?坦白说,在这个世界是平的年代,有着太多的趋势了。但在之中我留意着一个大趋势——碳交易(Carbon Trading)。今天,环保不再是个无法实现的乌托邦。随着《京都协定书》(Kyoto Protocol)制定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下,二氧化碳(CO2)为其6种被要求减排的温室气体中,最大宗的交易。由于这交易以碳为单位,所以称为碳交易。据联合国与世界银行预测,2008~2012之间,全球碳交易市场每年可达USD 600 亿。 预测2012年将到达USD 1500 亿,其市场潜力巨大,有望超越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而在这巨大的市场中,再生能源为其中的主干。纵横工业发展后的世界史,不难发现随着科技的进步,能源业的市场需求量一直都有增无减,无论是今天或未来,能源业永远是市场交易的龙头。而今天,随着碳交易的优势,再生能源在能源业中的呼声越来越高。


Google Building with Sharp Solar Panels (1.6MW)

坦白说,这些趋势,身在大马的你可能会略知,但我很相信你肯定看不到,也感受不到这股趋势排山倒海的力量。如果当初我没到科技产业比大马先进好几年的台湾去工作实习,我肯定不会从事我今天的事业。


在台湾的那几个月,是我不断寻找及整合自己的日子。在实验室工作时,我有幸站在科技的最前线,吸收着比大马快几年的科技资讯;在研讨会中,我看见世界的舞台在如何转动,谨慎地嗅着科技工业的趋势;在校园内,我重新探索自己最初的第一志愿——建筑系;在诚品书店内,沉溺在书海中的同时,我不断地思索及尝试绘出未来生活的轮廓。我的世界观,在科技工业这一块,也因亲身体验与经历而开拓了不少。

回了大马后,我做了个决定,我决定利用本身在太阳能科技的兴趣,投入于再生能源业,并成为这时代趋势的先锋队.


职场生涯
由于大马绿能源工业太落伍,所以在未毕业时,我似乎很难找到自己想要的事业。糊里糊涂中,在毕业大考前,第一次面试被第一家MNC录取后,基于福利都不会差,我也就接受了。当时心想:就骑驴找马吧,边找边做。反正如果不适合,做一年后再离开也不是问题。当今不是许多年轻人都如此吗?结果上了两个星期后,我后悔了。基于以下几点:

1. 如果今天你对自己的工作没太大的兴趣,没热诚,你就会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就算你还是很尽责,但这一来你也不太会有三到五年的生涯规划。虽然你有一份工作,但是你还是会很惘然,因为工作对你而言就仅能为你带来经济安全感而已。接着,你开始适应了,活在舒适区,每天8点上班是为了5点下班;每个星期一就开始等着星期五的到来;每个月初就期待月尾出薪的那一天。这样的状况也开始一年复一年,我们开始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 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敢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2. 当时我是位建筑专案工程师,在与许多公司的前辈聊天与观察后我发现,工作所属的行业(industry)必须在一开始时就选对,如此一来我们才能专心地在一个行业内累积技术,经验,人脉与专业性。反之,一直跳槽则会浪费你每一份工之前的努力。

3. 还是那一句,If you find a job you love, you will never have to work a day in your life.

一个多月后,决定专心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呈上了辞职信,有条理地交待了手上的工作后也说服了上司,重返自由身。再过一个月后,很幸运地我成功地争取到了自己的Dream Job.之后也就一直工作到今天。之所以称这份工为Dream Job的原因无他,只因为:

1.太阳能系统工程师。顾名思义就是负责一切有关太阳能系统技术有关的工程。这一直都是我的兴趣。由于公司是太阳能业的龙头,有悠久的历史与技术,所以一趟日本实习之旅满足了我对这科技的好奇心。目前希望站在这巨人的肩膀上能让我看得更远,专业技术练的更精。

2.第二兴趣的发展。因为大学活动的熏陶,我对领导,管理,国际市场学都很有兴趣。如今由于负责管理的国家跨足亚洲,中东及太平洋区,再加上上司经常引导,我仿佛每天都在上着真实世界的商学院课程。

3.热爱旅游的我,也因为这份工作的因缘而常有机会出国公干。而每一回的出国公干,我都希望能尽量地扮演好两个角色。上班时间,我是位工程师,一旦下班后,我就是位“异型背包客”,穿着西装,拿着个地图,在夕阳或月光的陪伴下独自去探索每一个陌生城市的精彩。08年的几个月,我去了6个国家。而纽西兰的奥克兰则是在众多城市之中,让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这份工我做得格外起劲,目前除了在承受着一些自我要求而带来的压力外,我一直在享受学习的乐趣。如今也正在学习如何不必太刻意地区分工作与生活。工作本来就是生活的其中一部分,但因为太多工作太硬邦邦而让大家都想把其从生活中抽离。因此当下,我也正尝试把工作生活化,尤其在出差时并持着work hard, play harder 的原则。:P

08年,是全球变动最多的一年。而这一年,我的生活也有很大的转变。除了更加享受挑战自我局限的成就感外,亲身经历家人的生老病痛更让我不断地反思着要如何应对生命的无常。

09年,同样很多计划想完成,很多角色想扮演好。我会继续用同样的双手去付出,实践计划,用双脚去踏遍不同的国土,放开双眼去看这世界及用一颗心去感受人生中的朝起潮落,云卷云舒。。。。。


标签:

星期六, 十月 04, 2008

旅行的意义


自小就对武侠小说里以四海为家的侠客羡慕不已。那以天为被,以地为床的潇洒作风更是让我十分向往。中学毕业后,在英文补习中心认识了几位外国朋友更是点燃了我对异国文化的好奇。由于父亲是位国际新闻从业员,从小在他的熏陶下,对一步一脚印踩遍世界的梦想从不间断。

自小,我总会有个习惯,就是会不断地想:如果今天十五岁的我是一名伊拉克的小孩,会与在大马整天忙着考试的我有什么不同呢?如果今天十八岁生日的我是位澳洲小孩,我的生日礼物是否会是个蓝筹股呢?如果今天二十一岁在大马忙着大学活动的我,在美国是否会躲在宿舍与朋友一起抽大麻?还是在那充满“美国梦”的环境下,我正在盘算着要如何卖掉我的第一家企业?就这样地,我总是把所知的各国思潮和时代背景与当下的我作比较。对于一个不甘与普遍大马少年一般的我,总是不断地以有限的视野与世界接轨。尝试把各不相同的作风让我平淡的生活,有着那么一点的非常。

起初很喜欢透过阅读来了解世界。但久而久之就觉得单靠阅读别人的观点来认识世界不够味了,总觉得其中少了些什么。那时开始相信,与其读破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很辛运地,大学有很多的机会,让我开始以一双腿,一双眼和一颗赤子之心与世界接轨。

因为辩论,我有机会常到新加坡去。在那没什么机会与当地人交流,但因为国际辩论会,让我常能在大中华区的思想殿堂中不断进步。

因为实习,而让我有机会到台湾一趟。那三个月内,我做了好多事。除了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与物有更多的了解,我更不断地在大量吸收前线资讯与独自在台北寒冷的街头无目的地游荡之间寻找自己未来的座标。

那三个月,与朋友一步一脚印,环了整个台湾岛。


第一次的背包旅行,到了泰国。另一年则去了柬埔寨,越南及寮国。在这东南亚之旅的过程,最让我着迷的是各国的历史背景及古迹。几乎都有血有泪,有的歌舞升平,有的则大方地纪念那不堪回首的黑暗时期。其中最让我着迷的不外是大小乘佛教在东南亚这块土地上交换穿梭所留下的遗迹。各国不同的佛像和寺庙,就是最好的史迹。

在旅游中,其实有更多的收获是来自身旁各国的背包客。独自在陌生的国土上漂泊,会让人的自身文化舒适区很自然地不攻而破。而有更多的文化冲击和交流,则是在与陌生人共渡一条船,一辆车的过程中催化而生。其中有的来自美国,以色列,瑞士,日本,新加坡,英格兰等背包客。与他们交谈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唉,原来人生是可以这么规划;原来生活也可以这么玩!说实话,这种种的思维的确不断地颠覆我脑袋中传统的人生,不断地刺激着我的肾上腺素!

旅行的意义,因人而异。训练独立,了解自我,吃喝玩乐,文化交流?对我而言,以上皆是。但这几年来,让我更在意的是,人在异乡漂泊的故事。不同的人事物,为我们带来不同的挑战,刺激与磨练。而这一切,正是丰富人生阅历的春药。

丰富人生阅历的旅程才刚在东南亚起步。下一站,日本,关东。


标签:

星期一, 五月 12, 2008

人物专访——刘轩

在大学时期,他不断地创造自己不同领域的能力,从心理学,古典音乐,DJ,电台节目制作,写作和演讲,他都玩得游刃有余。在纽约与波士顿这个龙蛇杂混的地方,他与身旁的人不同,不认为美国就是全世界。在取得哈佛心理学硕士文凭后,他给自己一段gap year, 提起背包四处游走。看看这世界需要些什么,而自己又能为这世界做些什么。

2001年的他,在修完心理学博士必修课程后毅然放下一切,返回台湾。从市场研究与分析员,舞台剧演员,男性时尚杂志总编辑,到今天纵横舞池的知名DJ,音乐制作人及作家的他还是一贯地work hard, play hard

在腕表时针指向一点时,咖啡厅门栏走进了一位穿着Levis外套,蓄着胡渣,,眼神炯亮的男人。定神一看,没错,就是他——刘轩,一位不被世俗眼光约束人生,总是不断挑战自己极限的生活玩家。

那天中午,每人各持一杯香浓咖啡,让话题在东西方大学制度的差距,世界观,种族问题,与人生规划等各领域中任意地穿梭。


大学篇

You have to be a free thinker and always ask why!

“毕业后三四年,回顾以前的大学生活才发觉那段时间不断地训练我,并让我知道,I got to be free thinker! ” 对刘轩而言,大学是唯一可以锻炼如何独立思考的最佳时刻。因为在大学之前老师说什么,学生就做什么。而大学后的情况则是教授会说:这是对的答案,而那也是另一个对的答案。这时,学生就必须自己寻找答案。而整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训练学习的态度。

“大学生在社会里本来就是一个特别的身份。因为他们已经是成年人了,但还没有很多社会的压力,还不用工作,而且没有后复之忧。另外,大学的环境本来也是一个比较开放,推动思考,所以在这种环境低下,大家就比较会想到一些社会上存在主义啊。。。等等的。60年代美国的大学有很多的嬉皮青年,但他们毕业之后还不是把长头发剪掉,然后乖乖地去打个领带,去做个banker80年代也是一样炒股票,然后跟大家一样赚翻了!所以目前美国人都认为大学生处在一个乌托邦的世界内,而这一块地方本来就是一个可以让你来多试验,问问题,多ask why?!”

刘轩发觉,身旁的朋友,有不少是全美国最顶尖的精英。他们几乎都在高中时就不断地专研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有的会主动上网了解联合国的资料,有的学看经济学者杂志,有些则参加社团研究相关知识。因此,从小在家庭背景及各种因数的渗透下,他们的世界观已慢慢的建起。而刘轩发觉这现象不只局限于美国,世界任何一个社会的精英亦是如此。

在他的记忆中,哈佛上课的第一天,校长就在致欢迎词时对新生说:“你们奋斗了很久,进入了这个大家都觉得是一个不错的地方。但老实说,今天如果你要在社会里生存的话,一切生存所需的能力你已具备了。你今天那么聪明,那么能干,能进来哈佛,已证明你有你的两把刷子。所以哈佛还能够给你什么呢?看看你左边和右边的同学,你们在未来将会主导着整个社会!所以多多的向旁边的人学习,然后多多的来思考,多多的来ask why?!”

无可否认,随着世界板块间的缩小,国际高低距离被铲平的这个年代,哈佛生之所以竞争能力强,是因为拥有一定的世界观。这一切都在他们刚踏入象牙塔的那一刻,就已经不断地被灌输一个观念,“世界的未来将是你的,所以你要好好地把握这个机会!”


课题篇

哈佛混血儿现象

“我发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哈佛混血儿学生的人数比例会比与一般社会上的比例高出很多。在这样一个环境地下长大的小孩,因为他有两种不同的文化素养,所以对自己的定位,对世界种族的观念,会比一般年轻人建立得更完善。”

8岁就随父亲移居到纽约的刘轩,从小就在多元种族的环境中成长。从种族岐视,被排斥,到与各种不同肤色的朋友称兄道弟,恋爱,他都经历过。在这过程中他也发觉多元种族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比较早意识到人种的差别,也比较有世界观。

反而在全村部都是白人的环境下长大,及美国南部全是黑人环境下长大的小孩,他们世界观会比较小,因为他们都浸泡在同一块文化里。

所以我觉得生活在马来西亚,这一个多文化的环境中对你们来说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种优势。因为你们就从小被迫要学多种语言,来认识多种文化,接纳多种文化。好比说马来西亚的新闻会报道一些印度,东南亚,中国的新闻。而台湾呢?一天到晚都是几个名模在那边爆自己的八卦,或是周杰伦的私事如何都可以炒个半小时,呵呵。。。我还觉得挺无聊的。”说到这儿时,刘轩面摇头边苦笑。

“从美国过来,我在这都会打开CNN.然后都会对我台湾的朋友说:为什么你们都不看CNN?他们就说:这好像跟我们没有什么关系嘛!所以我觉得这是人的基本心态,当你生活在一个环境里面悠哉的,你也没有被迫去接触到别的文化的话,很少人会主动去踏出了解的那一步。”

肤色歧视是先天性行为?


在 修心理学时,刘轩在不少心论文中发觉大部分的理学家在种族歧视这课题最后的结论都是说,我们不太能要求一般人放开一切的肤色与种族的观念去对待所有的事 物。因为人一生下来,就不断地建立自己对世界认知的概念。人要能够把不同特性的人,事,物归类,才能比较容易,及简单地去分析及处理。如果人类把身旁的一 切都当作相同的个体来对待,日常的社交将会变得非常累。因为每当遇见一个陌生人时,我们并没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及认知去应对。

“ 所以我们在认识不同种族的时候都一定会有自己的成见存在。这成见通常不一定正确。因此如果我们能把成见视为该种族的特性,就去接纳这个特性不就行了吗?很 多时候当我们在看其他种族时,一旦看到他们的缺点,我们总会放大,认为整个种族都有这个坏习惯。更极端的话我们会认为就是因为他们的这种习惯,而导致我们 有更多的问题发生。但如果我们去了解彼此文化的不同,接纳他们的文化,结果会不一样。同一个国家,人民也的世界观也因不同的种族而有所差异。如果去接纳这一点,了解他们的世界观是如何,用另一种方式去沟通,就能避免很多问题。”

刘轩在曾看过一部美国喜剧,戏里的主角提到:美国何时才能得到种族平等?那就是在大家彼此上床后,当生下的小孩都是同一个颜色时,真正的平等才会到来!“说实话,这真的是一个最直接的方法!Right?哈哈。。这可能是几百年后的事,因为人类目前正不知不觉地朝向这个趋势!”


全球化低下的文明病


在谈及要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冲击时,刘轩发觉在全球化下竞争激烈的今天,因为拥有太多的管道及资讯,使人每天都在不断地接受,最后则导致无法专心。“这年代,每个人都患上一种叫ADHDAttention-Deficit / Hyperactivity Disorder)的文明病,我们每天都在不同的频道切换。对很多人来说,我们活在一个充满焦虑的时代。” 刘轩认为所有人必须改变思考方式,给自己生活一个缓冲的空间,更要知道如何适当地与时迈进。

的确,这个年代资讯太多太快,一不留心就会脱节,甚至会被淘汰。因此很多人都为了不被淘汰而不断地争夺第一。“[你只能成功,因为你不能失败] 的观念过去在美国,日本都过热。但我觉得这观念很危险!美国的安隆(Enron)事件(注1)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但今天时代不同了,如今社会不再是认定几个铁饭碗或几个special professionals就是你唯一的选择。你可以因为兴趣而成为另一个像Youtube般让人意想不到的成功案例。”其实换个角度,网络的全球化效应可谓 一体两面。在不断创造竞争平台的同时,也因为其存在的无限资源,而使如今成功的方式不再如过去般地单一,而是不断地多元化发展。

What does the man gain if he gains the world but he loses the soul?这句话很有意思。当你争到最后你会发现:为了第一,你做了许多许多道德上的妥协,人生上的妥协,对自己的妥协。到最后,你得到什么?

1:安隆(Enron)曾是美国第七大企业。16年内资产从100亿美金增至650亿美静。但2002年却在短短24天内宣布破产倒闭。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企业倒闭案。详情可观看78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电影《安隆风暴》(Enron: The Smartest Guys in the Room


生活篇

独自流浪,是为了意识自己的存在。


大学毕业后,刘轩在博士班用一年的时间就攻下了硕士学位。然而,他却发觉自己在研究所里太年轻,人生历练还不足。于是,他把文凭寄回家后,再向学校休学一年,提个背包,披着长发流浪去。“旅行是一个很好了解自己的方法。但如果你真的要了解自己,那就必须单独旅行。”那年,刘轩一个人,一步一脚印踏遍了巴厘岛,东南亚,英国,墨西哥和阿拉斯加等地方。。。

2006年已回到台北不停工作了好几年的他,在繁杂奢华的环境下,刘轩发觉自己的心已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埃。在梦想和创意已被一连串deadline 锁死的那一刻,他乘上了飞往西藏的飞机。站在海拔五千多公尺的西藏高山上,他张开了双臂,让心在辽阔的天与地之间,静静地沉淀。。。



“当你一个人到陌生地方旅行时,你永远都会留意的第一件事就是自己的生存。也因为你会注意自己的生存,你所有的感官都会变得很敏锐,你变得比平常更会观颜察色,更会留意微小的细节。而这一些细节到最后会成为一个意象。但当你跟一个团出去的话,你只像在一小块胶囊里面,跟同样文化的人跑。所以你不会留意太多,只会看到表面的东西,而最后这一些表面的东西在你脑袋里更不会留下任何的印象,顶多只有一张照片而已。反观,当你一个人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处于一个弱势的状态,你反而会打开自己,接纳一切。”

在独自旅行时,刘轩都十分坚持要在该地逗留一端时间。一切只因他发觉心情的沉淀与转换并不是一两天的事。有时需要一个礼拜,有时需要更久。而在沉淀的过程中,其实并不会发觉自己有什么太大的转变。通常唯有在回到熟悉的环境后,才会察觉自己的改变。

“在逗留时,我也一定会给自己一些时间来发呆。每到一个地区,我都喜欢选择在一个最热闹,最代表性,最多人潮的地方找个咖啡店坐着,静静地发呆。。。不经意地留意身旁的当地人在看什么,在聊什么。慢慢地,你就会感受到这个地区的脉搏和气。我觉得每个地方都有它特别的气。”有时,刘轩会与一大班朋友去旅行。但三四天后他都会受不了大家一直粘在一起。“这时,必需安排一段时间让大家各自去探险一下,静空一阵,哪怕一两个小时也好!当大家回来聚集时,彼此都会有不同的故事可以聊。几个人到一个地方,最重要的不是直跟自己人聊天,而是去感受一下那个地区的脉搏!”


Why not? 给自己一点自由!



从中学到大学毕业后直升研究所,之中无间隔趁年轻一口气拿下众多学位的人生是在大马,甚至一些亚洲国家所谓的完美履历表。反观,欧洲年轻人在高中或大学毕业前后,都会给自己一段“空档年”(Gap Year)到异国游走。让自己在不同的文化遨游中慢慢地寻找自己。

刘轩发现,很多华人区的父母都知道小孩一旦出来工作,就很难再回去读书。所以都会认为要念的话,就要一口气念完,就一定要吃苦耐劳,反正学位拿到后就海阔天空。

“我觉得这是一个必须要改变的观念。说实在,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life long 的一个过程!很多人会过于把所有的东西寄托在一个目标上,一旦达到目标,他们会出现一段茫然期。因为他们为了达成这个目标而忍下了很多东西,包括自己的兴趣。这所以一旦达到目标后,所有的压抑都会炸开来!很多人因为自己重来没好好地生活过,甚至玩过,所以在达成目标后会更放肆自己,或不知如何去料理自己的生活。”

大学时期,每逢暑假刘轩都会随父亲,知名作家——刘墉回台湾巡回演讲。而当时他大学同学都趁暑假期间到自己有兴趣的领域去实习。所以大学毕业后,当所有同学都知道自己的去向时,唯有刘轩却不知。因为他暑假的演讲并不能算是一份工作。就在茫然间,他抱着不会被录取的心态申请哈佛研究所。谁知,一向只录取拥有至少两年工作经验的研究所竟然直接录取刘轩成为博士班学生。“我猜也许是因为我在台湾的经验比较与众不同,所以他们觉得我经验比较丰富。”



进了研究所,在认识了他身旁几乎都三四十岁的同学后,刘轩才明白为什么在哈佛,无论硕士或博士班都要求申请者最好要有两年的工作经验。“我的同学都在好几年的工作中经历许多曲折。这使他们都会有一些burning question, 或一些自己很想回答的问题。所以在选研究题目时他们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目标是什么。反观,我只把研究所当成大学的延伸,不断修课。虽然基础课修得很好,但当问到你要学什么,你要研究什么时,我自己也说不清楚。而且在快到30岁时,如果你还没有一天的社会经验,你有一定的压力。”因此在修完博士班必修课程后,刘轩再次休学,飞回台湾。

所以我也非常坚信,一个人在进入研究所之前一定要工作,也一定要有gap year,一些free 的时间。不要一口气读完,除非你在年大学时已找到了很好的老师,你的兴趣,或有一个很好的学习计划,研究的对象。甚至你知道未来你就是要研究这门学问,那你就继续发展。因为这时你未来的工作已经 你的学习结合了。有很多人在快毕业时会茫然,不知何去何从。他们就会选择进研究所边念边想。Don’t do that!这样的话研究所会浪费你的时间!茫然是必然的,大学毕业是个dateline, 在这段时间会有压力,那你就去找啊,不要再用研究所成为一个拖延的借口,这是十分的危险!”



兴趣VS工作。梦想VS生活

谈到兴趣与工作,许多人都知道在台北这昼夜繁华的城市内,刘轩总以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人群中穿梭。无论是游走于文字,音乐或影像,他都以多元创作人的身份把自己的兴趣,创意与工作紧紧地结合。



毫无疑问,能像他一般地把兴趣与工作结合几乎是所有人的梦想。“的确身旁的朋友都很羡慕我。但说实话,兴趣与工作永远是个拉扯。”刘轩认为,基本的生活态度就是先把生活稳固后,才利用足够的时间与资源去做自己有兴趣的事物。但他发现有太多的人,在为稳固生活而打拚的过程,梦想逐渐地萎缩。到最后,经济自由(financial freedom)却成为他们唯一的目标。“这是不正确的态度,因为很多心理学家在研究后都发现,金钱本身并不会让人真正快乐。那快乐的元素是什么呢?完成自己的梦想!”

在这多元化的时代,刘轩认为每个人在工作之余,都可以维持并发展自己的兴趣。这个兴趣可以是任何东西,画画,或是开个部落格。重点是,让世界知道你的存在。“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看,make your mark in the world其实就是一种创作。人最基本的创作就是生小孩。哈哈。。 可是除了这个之外,你有没有另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创作?”

刘轩认为文化都是由每一个人的创作所堆积而成的。这也是为什么每个社会都需要一些艺术家,一些不按部就班的人。因为在某种层面,这些人维持了整个社会的梦想与精神。“每个人的生活都需要这一种精神。Mind, body and soul,我觉得soul这个部分最重要。”


Never let yourself be too comfortable!


回首自己的人生,刘轩发觉每当他做出一些超出他的舒适区(comfort zone)适当的小冒险时,无论是成是败,他都会有一个很好的体验。他指出有许多运动学家及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若长期呆在能力范围之内时,他会无精打采;若超出能力范围太多则会遥不可及。就在那超出一点点,让我们有足够不舒服,足够潜力去应付的领域挑战一下,我们会发现战胜自我其实就是这么一回事。

“如何常去维持及设定一个战胜的目标其实还蛮重要的。我的生活原则就是:Never let yourself be too comfortable。”

目前,刘轩每天都不断地与自己打仗。身为一个音乐制作人,每当在接不同的案子,帮不同的厂商作广告音乐策划与配乐制作时,每一个案子对他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但在不断地经历了两三年的磨练后,当这一切工作已属于自己能力范围内时,他开始发觉若要提升到另一个层次,就必须要有自己的代表作。因此刘轩又开始面对自己,找回自己要写些什么,要做些什么。于是,他又再次为自己设下新挑战。

“没事的时候,也会给自己制造一些挑战,这是我这辈子一直在做的事。”听着刘轩肯定的语气,望着他坚定的眼神,突然发觉这时他的嘴角微微地往上翘。想必无论是成是败,似乎他人生的每一刻,都不断地在享受挑战自我的过程吧!



采访后记

第一次遇见刘轩是在2000年的一场讲座会。那一夜,他给观众留下的印象不外是个有活力,有见识,有历练,有魅力的青年演说家。相隔七年后,再碰面的刘轩少了以前的书生样,蓄了胡须后的他更多了份沧桑,成熟的型男韵味。曾经有份台湾杂志这么形容他:“刘轩的人生总在不同的角色中,在不同的舞台,有着不同的演出。他就像多面砖石在阳光下,面面都亮出闪耀的光芒。”的确,我有位朋友曾对我说:“看了看刘轩的履历表,你就知道什么叫——强!”但面对这一些荣耀,刘轩似乎更情愿低调带过。在访谈尾声时,刘轩聊到近来他突然对生活有个感悟,他说小时因为家里管得挺严,所以有好一阵子,他都认为人生所有的事情都要非常的务实,非常的规矩。在没有家庭依靠,没学位没学历等条件的状况下,人是无法在社会生存的。“但活到了这个年纪,经历了这么多事,有一天我醒来突然发现:这个世界其实就是一个机会!其实我大可放下生活的一切,没带多少钱,买个机票飞到耐基利亚或个陌生的地方,从零开始生活。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混得很好,但我知道,我绝对饿不死。”

如果说刘轩在年少时就站在世界第一学府的顶端度过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探索期。那成年时,他则是在各不同工作领域中经历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艰辛磨炼期。而今天,随着他道出近来有所感悟的那瞬间,我觉得他的精神已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中徘徊着。

说实话,他的顿悟我可用了好一段时间才大概摸出个所以然来。

/许传真


星期四, 二月 28, 2008

Don't cover your ass!


前几天,一群大马网友发现了马来西亚第12届大选竟出现“幽灵选民”的现象。一大群年龄超过100岁及一堆21岁以下的的大马公民,竟然在SPR网站中是个“合格”的选民~

此事件也在一些论坛及部落格中被揭发。我的朋友Elson在此事后马上写了封emailSPR及星洲日报查清此事。第二天,星洲日报没有回应,倒是SPR火速地回复了Elson的信件,同时也删除了其中一些“幽灵选民”的档案(但不是全部,因为这回有太多的幽灵选民了)在Elson公布其与SPR的信件于Blogspot网志及Malaysia Cari Forum后,第二天Cari论坛突然删除了其主题。更妙的是,Elson的部落格http://elsontiow.blogspot.com也突然被Blogger 列入为“Content Warning” 的黑名单。内容如下。

Content Warning

Some readers of this blog have contacted Google because they believe this blog's content is objectionable. In general, Google does not review nor do we endorse the content of this or any blog.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our content policies, please visit the Blogger Terms of Service

內容警告

此網誌的部分讀者向 Google 表示網誌中有令人反感的內容。一般而言,Google 不會審查此網誌或任何網誌的內容,亦不為其背書。如需有關我們內容政策的詳細資訊,請造訪 Blogger 服務條款

取自

https://www.blogger.com/blogin.g?blogspotURL=http%3A%2F%2Felsontiow.blogspot.com%2F


哈哈。。关键来啦,为什么一向来都挺有言论自由空间的Blogger竟然会阻止这篇在国际上看似没什么威胁的言论?如果不是受到威胁的相关单位出面命令BloggerBlogger才懒得理你!那又是什么受到威胁的相关单位有如此能耐及背景才能命令Blogger呢?答案呼之欲出嘛~

各位,如果还要在我们Truly Asia 的国土上还享有言论自由的基本权利,38号知道怎么做了吧?!

相关资料

~yq~大选官方网站,真的吗?

http://yiqi85.multiply.com/reviews/item/17

真人真事,幽灵选民的证据

http://chinese3.cari.com.my/myforum/viewthread.php?tid=1126018&extra=page%3D1

星期二, 十一月 13, 2007

台湾系列之欢迎回家


自泰国背包旅行四个多月 后,我又重提背包,踏上新加坡的捷星,直飞台湾。( 但这回多了一大块行李箱,还差点因超重而被加费 :P )


续五年前随《海外青年观摩团》游遍台湾后,07年再次踏上这号称亚洲四小龙的土地。这回的主要目的不是什么自助旅行更不是什么吃喝玩乐,而是为了工业实习(Industrial Training)。但有趣的是在我还没出发前,身旁的朋友们都不断地对我说:Enjoy your Taiwan trip!”而不是“Work hard for your internship!”无论如何,还是要在这儿对朋友们说声,谢啦!


21/10/07,飞机降落在已经不是昔日“中正国际机场”的“台湾桃园国际机场”上。看一看手上的机票,上面写着“CHANG KAISHEK INTERNATIONAL AIRPORT”。奇怪,怎么这个阿扁在大幅度“去蒋化”行动下为“中正国际机场”易名后,却还保留着蒋介石的英文姓名?


走进大厅,我,KJgrey fish就看到无数个“欢迎回家”这四个大字的海报摆在护照登记的出口。“喂,回到家咯!”我们互相打趣地说。
据说,这四个大字除了让台湾人在回国时多了一份“还是回家最好”的感觉,同时也是在对两岸三地以外的华人说着:“这是你的家,欢迎回家。”
说实话,当我看到周旁人的肤色,语言,文字都是我出自娘胎
就学习的母语时,自然对这块土地多了一份亲切感。而那四个字,哈哈,的确让我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

无可否认,以目前台湾在国际上尴尬的身份,需要众多国家,尤其是全球华人的认同。因此许多台湾政府机构都不断地对我们这些被他们称为“海外华侨”的青年多了一份热情及照顾。就如几个明显的例子,当华侨在台湾考大学时能有加分的特权,台湾侨务委会常年在全球各国举办的《海外青年观摩团》等活动,都离不开“全侨一家亲,台湾向前行”的方向。当然,站在政治的角度上,这一切背后的动机都一目了然。


但如果撇开所有高层的政治动机不看,五年前若不是那热心的辅导员把因为馋嘴而食物中毒的我及时送入医院,我可能已不省人事;若不是辅导员们耐心地教一班对中华文化没什么了解的大马青年水墨画,隶书,中国结等,许多人可能永远都不会踏出对自身文化了解的一步。


基层的真,永远是最动人的。同时这最动人的真,也催化了台湾与众多留台华侨之间的关系。


今天,已在台湾度过三个多星期了。平日在实验室里做研究的空闲时刻,都会与几位硕士班及博士班的朋友聊聊。说实话,他们都很热心,常会主动帮忙一些研究上的问题,生活起居及介绍“好康”的旅游景点,美食等事物给我。但我发现,他们从不主动谈政治。基于尊重,我也从不过问。


一天,博士班的锋跟我聊到大陆的女生有时会主动加入他的MSN
“那是因为你帅嘛!”我打趣地回他。
“才不是!告诉你,她们每回聊到一半时,就会问我:喂,你支不支持台独啊?”
他顿了一下又继续“你知道吗?与大陆人聊天时,我最讨厌别人问这问题了!有时她们还会故意问:你知道为什么我们中国这里都看不到你们台湾的新闻网站吗?那时因为你们台湾政府封住了我们中国的
IP了!”
“有这回事吗?”我疑惑的问道。
“屁!是谁封锁谁都还不知道!”


一夜,听完了龙应台的读书会后,我与KJ正打算搭公车到台北101附近逛。由于须搭公车,所以我就向两位也在等公车的两夫妇问路。“101 啊?我们正要回家,我们家也在那区。你们就随我们吧!”“好,谢谢了!”我和KJ 犹如遇见救星般地道谢。“你们刚来台湾吗?”哈!他们一听我和KJ说话的口音就知道我们不是台湾人了。这情况,我们也常遇见。上了公车,那先生就与我们聊了起来。其最关注与好奇的还是我们大马华人母语教育的状况。于是,那位先生就在了解大马华人语言状况的同时,又不断地介绍我们那有好玩,好吃,好逛的地区。在下车后,还一再重复地告诉我们要怎么走才不会迷路。


看着他那诚恳的眼神,担心我们迷路的语气,我脑海中突然闪过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助我一力的陌生人,教授们,实验室同伴们及这位热心的先生,大家不都是萍水相逢,素未谋面的人吗?在这一切协助中,台不台独,入不入联合国,似乎都不是重点了。那一份侧隐之心,及五千年前源自同一块国土的亲切感,才是大家互相问候与照顾的源头!那瞬间,我也突然明白为什么锋在与各地不同的华人做朋友时,不愿牵扯到政治的这一块。


的确,在政治低下的台湾平民,绝大部分都是最真诚的。但同时,他们也是最无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