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翔。迹

这里是一个无拘束,无局限,能让思索尽情翱翔的天空,并为自己的思索留下痕迹。。。。

星期一, 五月 12, 2008

人物专访——刘轩

在大学时期,他不断地创造自己不同领域的能力,从心理学,古典音乐,DJ,电台节目制作,写作和演讲,他都玩得游刃有余。在纽约与波士顿这个龙蛇杂混的地方,他与身旁的人不同,不认为美国就是全世界。在取得哈佛心理学硕士文凭后,他给自己一段gap year, 提起背包四处游走。看看这世界需要些什么,而自己又能为这世界做些什么。

2001年的他,在修完心理学博士必修课程后毅然放下一切,返回台湾。从市场研究与分析员,舞台剧演员,男性时尚杂志总编辑,到今天纵横舞池的知名DJ,音乐制作人及作家的他还是一贯地work hard, play hard

在腕表时针指向一点时,咖啡厅门栏走进了一位穿着Levis外套,蓄着胡渣,,眼神炯亮的男人。定神一看,没错,就是他——刘轩,一位不被世俗眼光约束人生,总是不断挑战自己极限的生活玩家。

那天中午,每人各持一杯香浓咖啡,让话题在东西方大学制度的差距,世界观,种族问题,与人生规划等各领域中任意地穿梭。


大学篇

You have to be a free thinker and always ask why!

“毕业后三四年,回顾以前的大学生活才发觉那段时间不断地训练我,并让我知道,I got to be free thinker! ” 对刘轩而言,大学是唯一可以锻炼如何独立思考的最佳时刻。因为在大学之前老师说什么,学生就做什么。而大学后的情况则是教授会说:这是对的答案,而那也是另一个对的答案。这时,学生就必须自己寻找答案。而整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训练学习的态度。

“大学生在社会里本来就是一个特别的身份。因为他们已经是成年人了,但还没有很多社会的压力,还不用工作,而且没有后复之忧。另外,大学的环境本来也是一个比较开放,推动思考,所以在这种环境低下,大家就比较会想到一些社会上存在主义啊。。。等等的。60年代美国的大学有很多的嬉皮青年,但他们毕业之后还不是把长头发剪掉,然后乖乖地去打个领带,去做个banker80年代也是一样炒股票,然后跟大家一样赚翻了!所以目前美国人都认为大学生处在一个乌托邦的世界内,而这一块地方本来就是一个可以让你来多试验,问问题,多ask why?!”

刘轩发觉,身旁的朋友,有不少是全美国最顶尖的精英。他们几乎都在高中时就不断地专研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有的会主动上网了解联合国的资料,有的学看经济学者杂志,有些则参加社团研究相关知识。因此,从小在家庭背景及各种因数的渗透下,他们的世界观已慢慢的建起。而刘轩发觉这现象不只局限于美国,世界任何一个社会的精英亦是如此。

在他的记忆中,哈佛上课的第一天,校长就在致欢迎词时对新生说:“你们奋斗了很久,进入了这个大家都觉得是一个不错的地方。但老实说,今天如果你要在社会里生存的话,一切生存所需的能力你已具备了。你今天那么聪明,那么能干,能进来哈佛,已证明你有你的两把刷子。所以哈佛还能够给你什么呢?看看你左边和右边的同学,你们在未来将会主导着整个社会!所以多多的向旁边的人学习,然后多多的来思考,多多的来ask why?!”

无可否认,随着世界板块间的缩小,国际高低距离被铲平的这个年代,哈佛生之所以竞争能力强,是因为拥有一定的世界观。这一切都在他们刚踏入象牙塔的那一刻,就已经不断地被灌输一个观念,“世界的未来将是你的,所以你要好好地把握这个机会!”


课题篇

哈佛混血儿现象

“我发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哈佛混血儿学生的人数比例会比与一般社会上的比例高出很多。在这样一个环境地下长大的小孩,因为他有两种不同的文化素养,所以对自己的定位,对世界种族的观念,会比一般年轻人建立得更完善。”

8岁就随父亲移居到纽约的刘轩,从小就在多元种族的环境中成长。从种族岐视,被排斥,到与各种不同肤色的朋友称兄道弟,恋爱,他都经历过。在这过程中他也发觉多元种族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比较早意识到人种的差别,也比较有世界观。

反而在全村部都是白人的环境下长大,及美国南部全是黑人环境下长大的小孩,他们世界观会比较小,因为他们都浸泡在同一块文化里。

所以我觉得生活在马来西亚,这一个多文化的环境中对你们来说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种优势。因为你们就从小被迫要学多种语言,来认识多种文化,接纳多种文化。好比说马来西亚的新闻会报道一些印度,东南亚,中国的新闻。而台湾呢?一天到晚都是几个名模在那边爆自己的八卦,或是周杰伦的私事如何都可以炒个半小时,呵呵。。。我还觉得挺无聊的。”说到这儿时,刘轩面摇头边苦笑。

“从美国过来,我在这都会打开CNN.然后都会对我台湾的朋友说:为什么你们都不看CNN?他们就说:这好像跟我们没有什么关系嘛!所以我觉得这是人的基本心态,当你生活在一个环境里面悠哉的,你也没有被迫去接触到别的文化的话,很少人会主动去踏出了解的那一步。”

肤色歧视是先天性行为?


在 修心理学时,刘轩在不少心论文中发觉大部分的理学家在种族歧视这课题最后的结论都是说,我们不太能要求一般人放开一切的肤色与种族的观念去对待所有的事 物。因为人一生下来,就不断地建立自己对世界认知的概念。人要能够把不同特性的人,事,物归类,才能比较容易,及简单地去分析及处理。如果人类把身旁的一 切都当作相同的个体来对待,日常的社交将会变得非常累。因为每当遇见一个陌生人时,我们并没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及认知去应对。

“ 所以我们在认识不同种族的时候都一定会有自己的成见存在。这成见通常不一定正确。因此如果我们能把成见视为该种族的特性,就去接纳这个特性不就行了吗?很 多时候当我们在看其他种族时,一旦看到他们的缺点,我们总会放大,认为整个种族都有这个坏习惯。更极端的话我们会认为就是因为他们的这种习惯,而导致我们 有更多的问题发生。但如果我们去了解彼此文化的不同,接纳他们的文化,结果会不一样。同一个国家,人民也的世界观也因不同的种族而有所差异。如果去接纳这一点,了解他们的世界观是如何,用另一种方式去沟通,就能避免很多问题。”

刘轩在曾看过一部美国喜剧,戏里的主角提到:美国何时才能得到种族平等?那就是在大家彼此上床后,当生下的小孩都是同一个颜色时,真正的平等才会到来!“说实话,这真的是一个最直接的方法!Right?哈哈。。这可能是几百年后的事,因为人类目前正不知不觉地朝向这个趋势!”


全球化低下的文明病


在谈及要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冲击时,刘轩发觉在全球化下竞争激烈的今天,因为拥有太多的管道及资讯,使人每天都在不断地接受,最后则导致无法专心。“这年代,每个人都患上一种叫ADHDAttention-Deficit / Hyperactivity Disorder)的文明病,我们每天都在不同的频道切换。对很多人来说,我们活在一个充满焦虑的时代。” 刘轩认为所有人必须改变思考方式,给自己生活一个缓冲的空间,更要知道如何适当地与时迈进。

的确,这个年代资讯太多太快,一不留心就会脱节,甚至会被淘汰。因此很多人都为了不被淘汰而不断地争夺第一。“[你只能成功,因为你不能失败] 的观念过去在美国,日本都过热。但我觉得这观念很危险!美国的安隆(Enron)事件(注1)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但今天时代不同了,如今社会不再是认定几个铁饭碗或几个special professionals就是你唯一的选择。你可以因为兴趣而成为另一个像Youtube般让人意想不到的成功案例。”其实换个角度,网络的全球化效应可谓 一体两面。在不断创造竞争平台的同时,也因为其存在的无限资源,而使如今成功的方式不再如过去般地单一,而是不断地多元化发展。

What does the man gain if he gains the world but he loses the soul?这句话很有意思。当你争到最后你会发现:为了第一,你做了许多许多道德上的妥协,人生上的妥协,对自己的妥协。到最后,你得到什么?

1:安隆(Enron)曾是美国第七大企业。16年内资产从100亿美金增至650亿美静。但2002年却在短短24天内宣布破产倒闭。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企业倒闭案。详情可观看78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电影《安隆风暴》(Enron: The Smartest Guys in the Room


生活篇

独自流浪,是为了意识自己的存在。


大学毕业后,刘轩在博士班用一年的时间就攻下了硕士学位。然而,他却发觉自己在研究所里太年轻,人生历练还不足。于是,他把文凭寄回家后,再向学校休学一年,提个背包,披着长发流浪去。“旅行是一个很好了解自己的方法。但如果你真的要了解自己,那就必须单独旅行。”那年,刘轩一个人,一步一脚印踏遍了巴厘岛,东南亚,英国,墨西哥和阿拉斯加等地方。。。

2006年已回到台北不停工作了好几年的他,在繁杂奢华的环境下,刘轩发觉自己的心已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埃。在梦想和创意已被一连串deadline 锁死的那一刻,他乘上了飞往西藏的飞机。站在海拔五千多公尺的西藏高山上,他张开了双臂,让心在辽阔的天与地之间,静静地沉淀。。。



“当你一个人到陌生地方旅行时,你永远都会留意的第一件事就是自己的生存。也因为你会注意自己的生存,你所有的感官都会变得很敏锐,你变得比平常更会观颜察色,更会留意微小的细节。而这一些细节到最后会成为一个意象。但当你跟一个团出去的话,你只像在一小块胶囊里面,跟同样文化的人跑。所以你不会留意太多,只会看到表面的东西,而最后这一些表面的东西在你脑袋里更不会留下任何的印象,顶多只有一张照片而已。反观,当你一个人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处于一个弱势的状态,你反而会打开自己,接纳一切。”

在独自旅行时,刘轩都十分坚持要在该地逗留一端时间。一切只因他发觉心情的沉淀与转换并不是一两天的事。有时需要一个礼拜,有时需要更久。而在沉淀的过程中,其实并不会发觉自己有什么太大的转变。通常唯有在回到熟悉的环境后,才会察觉自己的改变。

“在逗留时,我也一定会给自己一些时间来发呆。每到一个地区,我都喜欢选择在一个最热闹,最代表性,最多人潮的地方找个咖啡店坐着,静静地发呆。。。不经意地留意身旁的当地人在看什么,在聊什么。慢慢地,你就会感受到这个地区的脉搏和气。我觉得每个地方都有它特别的气。”有时,刘轩会与一大班朋友去旅行。但三四天后他都会受不了大家一直粘在一起。“这时,必需安排一段时间让大家各自去探险一下,静空一阵,哪怕一两个小时也好!当大家回来聚集时,彼此都会有不同的故事可以聊。几个人到一个地方,最重要的不是直跟自己人聊天,而是去感受一下那个地区的脉搏!”


Why not? 给自己一点自由!



从中学到大学毕业后直升研究所,之中无间隔趁年轻一口气拿下众多学位的人生是在大马,甚至一些亚洲国家所谓的完美履历表。反观,欧洲年轻人在高中或大学毕业前后,都会给自己一段“空档年”(Gap Year)到异国游走。让自己在不同的文化遨游中慢慢地寻找自己。

刘轩发现,很多华人区的父母都知道小孩一旦出来工作,就很难再回去读书。所以都会认为要念的话,就要一口气念完,就一定要吃苦耐劳,反正学位拿到后就海阔天空。

“我觉得这是一个必须要改变的观念。说实在,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life long 的一个过程!很多人会过于把所有的东西寄托在一个目标上,一旦达到目标,他们会出现一段茫然期。因为他们为了达成这个目标而忍下了很多东西,包括自己的兴趣。这所以一旦达到目标后,所有的压抑都会炸开来!很多人因为自己重来没好好地生活过,甚至玩过,所以在达成目标后会更放肆自己,或不知如何去料理自己的生活。”

大学时期,每逢暑假刘轩都会随父亲,知名作家——刘墉回台湾巡回演讲。而当时他大学同学都趁暑假期间到自己有兴趣的领域去实习。所以大学毕业后,当所有同学都知道自己的去向时,唯有刘轩却不知。因为他暑假的演讲并不能算是一份工作。就在茫然间,他抱着不会被录取的心态申请哈佛研究所。谁知,一向只录取拥有至少两年工作经验的研究所竟然直接录取刘轩成为博士班学生。“我猜也许是因为我在台湾的经验比较与众不同,所以他们觉得我经验比较丰富。”



进了研究所,在认识了他身旁几乎都三四十岁的同学后,刘轩才明白为什么在哈佛,无论硕士或博士班都要求申请者最好要有两年的工作经验。“我的同学都在好几年的工作中经历许多曲折。这使他们都会有一些burning question, 或一些自己很想回答的问题。所以在选研究题目时他们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目标是什么。反观,我只把研究所当成大学的延伸,不断修课。虽然基础课修得很好,但当问到你要学什么,你要研究什么时,我自己也说不清楚。而且在快到30岁时,如果你还没有一天的社会经验,你有一定的压力。”因此在修完博士班必修课程后,刘轩再次休学,飞回台湾。

所以我也非常坚信,一个人在进入研究所之前一定要工作,也一定要有gap year,一些free 的时间。不要一口气读完,除非你在年大学时已找到了很好的老师,你的兴趣,或有一个很好的学习计划,研究的对象。甚至你知道未来你就是要研究这门学问,那你就继续发展。因为这时你未来的工作已经 你的学习结合了。有很多人在快毕业时会茫然,不知何去何从。他们就会选择进研究所边念边想。Don’t do that!这样的话研究所会浪费你的时间!茫然是必然的,大学毕业是个dateline, 在这段时间会有压力,那你就去找啊,不要再用研究所成为一个拖延的借口,这是十分的危险!”



兴趣VS工作。梦想VS生活

谈到兴趣与工作,许多人都知道在台北这昼夜繁华的城市内,刘轩总以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人群中穿梭。无论是游走于文字,音乐或影像,他都以多元创作人的身份把自己的兴趣,创意与工作紧紧地结合。



毫无疑问,能像他一般地把兴趣与工作结合几乎是所有人的梦想。“的确身旁的朋友都很羡慕我。但说实话,兴趣与工作永远是个拉扯。”刘轩认为,基本的生活态度就是先把生活稳固后,才利用足够的时间与资源去做自己有兴趣的事物。但他发现有太多的人,在为稳固生活而打拚的过程,梦想逐渐地萎缩。到最后,经济自由(financial freedom)却成为他们唯一的目标。“这是不正确的态度,因为很多心理学家在研究后都发现,金钱本身并不会让人真正快乐。那快乐的元素是什么呢?完成自己的梦想!”

在这多元化的时代,刘轩认为每个人在工作之余,都可以维持并发展自己的兴趣。这个兴趣可以是任何东西,画画,或是开个部落格。重点是,让世界知道你的存在。“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看,make your mark in the world其实就是一种创作。人最基本的创作就是生小孩。哈哈。。 可是除了这个之外,你有没有另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创作?”

刘轩认为文化都是由每一个人的创作所堆积而成的。这也是为什么每个社会都需要一些艺术家,一些不按部就班的人。因为在某种层面,这些人维持了整个社会的梦想与精神。“每个人的生活都需要这一种精神。Mind, body and soul,我觉得soul这个部分最重要。”


Never let yourself be too comfortable!


回首自己的人生,刘轩发觉每当他做出一些超出他的舒适区(comfort zone)适当的小冒险时,无论是成是败,他都会有一个很好的体验。他指出有许多运动学家及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若长期呆在能力范围之内时,他会无精打采;若超出能力范围太多则会遥不可及。就在那超出一点点,让我们有足够不舒服,足够潜力去应付的领域挑战一下,我们会发现战胜自我其实就是这么一回事。

“如何常去维持及设定一个战胜的目标其实还蛮重要的。我的生活原则就是:Never let yourself be too comfortable。”

目前,刘轩每天都不断地与自己打仗。身为一个音乐制作人,每当在接不同的案子,帮不同的厂商作广告音乐策划与配乐制作时,每一个案子对他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但在不断地经历了两三年的磨练后,当这一切工作已属于自己能力范围内时,他开始发觉若要提升到另一个层次,就必须要有自己的代表作。因此刘轩又开始面对自己,找回自己要写些什么,要做些什么。于是,他又再次为自己设下新挑战。

“没事的时候,也会给自己制造一些挑战,这是我这辈子一直在做的事。”听着刘轩肯定的语气,望着他坚定的眼神,突然发觉这时他的嘴角微微地往上翘。想必无论是成是败,似乎他人生的每一刻,都不断地在享受挑战自我的过程吧!



采访后记

第一次遇见刘轩是在2000年的一场讲座会。那一夜,他给观众留下的印象不外是个有活力,有见识,有历练,有魅力的青年演说家。相隔七年后,再碰面的刘轩少了以前的书生样,蓄了胡须后的他更多了份沧桑,成熟的型男韵味。曾经有份台湾杂志这么形容他:“刘轩的人生总在不同的角色中,在不同的舞台,有着不同的演出。他就像多面砖石在阳光下,面面都亮出闪耀的光芒。”的确,我有位朋友曾对我说:“看了看刘轩的履历表,你就知道什么叫——强!”但面对这一些荣耀,刘轩似乎更情愿低调带过。在访谈尾声时,刘轩聊到近来他突然对生活有个感悟,他说小时因为家里管得挺严,所以有好一阵子,他都认为人生所有的事情都要非常的务实,非常的规矩。在没有家庭依靠,没学位没学历等条件的状况下,人是无法在社会生存的。“但活到了这个年纪,经历了这么多事,有一天我醒来突然发现:这个世界其实就是一个机会!其实我大可放下生活的一切,没带多少钱,买个机票飞到耐基利亚或个陌生的地方,从零开始生活。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混得很好,但我知道,我绝对饿不死。”

如果说刘轩在年少时就站在世界第一学府的顶端度过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探索期。那成年时,他则是在各不同工作领域中经历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艰辛磨炼期。而今天,随着他道出近来有所感悟的那瞬间,我觉得他的精神已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中徘徊着。

说实话,他的顿悟我可用了好一段时间才大概摸出个所以然来。

/许传真


8 Comments:

Anonymous 匿名 said...

nice post.... thanks for sharing... a great opportunity to know him... and also his great theory of life.... thanks .. but just curious ... 如果他的爸爸不是刘墉,他会是今天的刘轩吗? 是环境造他? 还是他努力的在改造环境?

8:03 下午  
Blogger 许传真 said...

不用客气。刘轩从被哈佛入取到考得哈佛博士班候选人,相信肯定与刘墉没直接关系吧!在台北音乐制作圈能创出自己的天地,相信也与刘爸爸没直接关系。如果不是刘轩本身的坚持,那他也不会是今天台湾火红的DJSL了。但有一点无可否认的是,刘墉对刘轩自小的家庭教育,间接成就了日后的他。

坦白说,在我中学时,总觉得刘轩有可能只在求学时才能work hard,play hard,并在叛逆中耍一点浪漫。而毕业后也只会像很多名人的孩子,“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乖乖地过着按部就班的人生。
但,今天我承认我的推测错了,因为今天的他,正如他对媒体所说的一样:“我正用行动写自己的生活,因为我不是一个大家认为的乖乖牌或书呆子。在哈佛念书时,我学到怎么为自己思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别发展,日子是我自己在过,所以我自己决定要怎么过。”他今天的一切,很明显是他努力创造环境的结果。
这就是刘轩,一个我打从心里敬佩的生活哲学家。

3:45 上午  
Blogger 红色蚂蚁 said...

和你的blog脱节一段日子了,又回来了!

读了这篇访问稿,多少增加了一些对自己的认识。毕竟有时候人做一些事情,可是又会说不出背后的理由...

能在创意领域行行出风头的人真不简单。我常认为这和天分有莫大的关系。才子,才子,才华-是天生还是后天?

我也想这样啊。可是,和他们比起来,或许我真少了那股豁出去的胸怀,总是少了点一鼓作气的劲~ 所以嘛... 嘿嘿。

12:39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我从中学时代就很欣赏刘轩。。。
谢谢传真分享那么棒的采访~~~~~

4:41 下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好棒的访谈,好棒的文笔!
2000年那场演讲,我也有出席,过后还在朋友的安排下,到电台看他做访问。
刘轩是我中学时期的偶像,他每一本书,我都不会错过,那时还傻到想嫁给他呢!哈哈!其实,他真的是年轻人很好的学习对象!可惜后来就再没机会接触到他的文章了,感觉好象失去了一个老朋友。请问您是在哪本杂志或报章看到他的专栏呢?
不知您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有机会跟他作这次访问的呢?真的令人羡慕..有什么管道可以知道他的近况吗?比如blog...

5:16 下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你的文章很不错,我从中学时期就一直留意他们父子的书籍。thanks for sharing!!!!

2:12 下午  
Blogger 藍雨 said...

很棒的專訪,你筆下的劉軒完全推翻了我以前對他的印象。我知道他很優秀,但他的一切已非優秀所能形容了,我也實在很難具體描述出他的觀點與生活哲理所帶給我的衝擊。感激你的分享,讓我獲益良多 ^^ 期待你更多作品。

11:22 下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辣妹視訊交友 , 辣妹視訊交友 , 辣妹視訊交友 , 辣妹視訊交友 , 辣妹視訊交友 , 辣妹視訊交友 , 辣妹視訊交友 , 辣妹視訊交友 , 辣妹視訊交友 , 辣妹視訊交友

12:09 下午  

发表评论

<< Home